有助兒童成長學習、長輩思緒清晰、維持身心健康等。
每日 500 毫克以下無副作用,對黃豆過敏者需留意使用。
市面上的磷脂種類繁多,哪些對於思緒清晰真的有幫助?
腦磷脂(磷脂醯絲胺酸)、卵磷脂、神經鞘磷脂、縮醛磷脂,在使用功效上有很大的差異。
以下我們將陪伴你,深入認識腦磷脂的功效及副作用?如何選購產品?
腦磷脂(磷脂醯絲胺酸)是什麼?
最早發現於「牛腦」等動物內臟中的「磷脂」成分,對思緒清晰有幫助,但難以提取,且不適合大量攝取。
雖然黃豆中也含有磷脂膽鹼(PC)和磷脂醯乙醇胺(PE)等成分,但這些成分的活性較弱,補充效果有限。
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科學家從黃豆中萃取「卵磷脂」,並將其與胺基酸「絲胺酸」結合,經過精製後合成出「磷脂醯絲胺酸」。
磷脂醯絲胺酸,英文名稱 Phosphatidylserine(PS),俗稱「腦磷脂」。
不僅吸收率更高,還是全素來源,成分溫和且減少身體負擔。

腦磷脂的功效
腦磷脂(磷脂醯絲胺酸)的研究歷史悠久、文獻豐富。
一項 2010 年日本的實驗發現[參考],78 位 50~69 歲的成年人,每天食用 300 毫克的腦磷脂,有助於:
- 幫助思緒清晰
- 調整體質、健康維持
- 維持心情愉悅
一般成年人,建議每天食用 300 毫克腦磷脂,最少每天 100 毫克、至多 500 毫克。
腦磷脂也適合兒童食用。
一項 2014 年的英國研究,4~14 歲兒童每天吃 200 毫克的腦磷脂,持續 2 個月後,幫助上課表現、提高穩定性。[參考]
針對兒童補充,建議每天食用 200 毫克腦磷脂,能增加課堂穩定性,陪伴孩童學習。

腦磷脂的副作用
一項 2012 年的實驗, 200 位 6~13 歲的兒童,每天補充 300 毫克的腦磷脂,並持續 30 週,未出現不良反應。[參考]
另一項 2013 的實驗,120 位 57 歲以上的成年人,連續 12 週每天補充 600 毫克的腦磷脂,未發現副作用。[參考]
腦磷脂的安全性良好,適合兒童和長輩補充。
根據台灣法規,每天食用 500 毫克以下磷脂醯絲胺酸,符合安全使用劑量。
113 年公告的新法規於 114 年 7 月正式實施,統一磷脂醯絲胺酸的製造流程,取消含量限制,並與國際標準接軌。

富含腦磷脂的食物
日常飲食中,腦磷脂(磷脂醯絲胺酸)含量低,不容易透過天然食物攝取。但透過飲食,可以攝取均衡的營養素,也有助於日常的思緒保健。
以下是 10 種富含腦磷脂的食物:
腦磷脂食物 | 100公克腦磷脂含量 |
---|---|
鯖魚 | 480 |
雞心 | 414 |
鰻魚 | 335 |
腰子 | 218 |
鮪魚 | 194 |
雞腿 | 134 |
菜豆 | 107 |
蛤蜊 | 87 |
雞肉 | 85 |
牛肉 | 69 |
其他相關磷脂成分
黃豆是重要的「磷脂」營養素來源,許多保健成分來自「大豆卵磷脂」,如:磷脂醯絲胺酸、大豆異黃酮、磷脂酸膽鹼(PC)等。
因此,卵磷脂是低濃縮的混合物,關鍵功效成分較少,通常售價也較低。跟經過純化的腦磷脂,原料價差可達數十倍、甚至百倍以上。
此外,卵磷脂也含有異黃酮等「植物雌激素」,不適合某些婦女問題、或是成長期孩童食用。
此外,其他的磷脂成分如:縮醛磷脂、磷脂醯膽鹼,因尚未確認安全性,「純化物」不能作為食品原料使用。常見於奶粉中的「神經鞘磷脂」也僅能通過乳清粉的方式添加。


如何使用腦磷脂?
選用腦磷脂(磷脂醯絲胺酸)保健食品,能參考以下 3 個建議:
➀每天 200-300 毫克
總結腦磷脂的相關實驗:
- 成年人及50歲以上長輩:每天300毫克
- 14歲以下兒童:建議200毫克
建議每次餐後食用100毫克。每天最少100毫克,最多500毫克。
➁與卵磷脂不同
市面上有許多「磷脂」保健食品,但產品名稱容易混淆,甚至有不肖業者魚目混珠。
選購前,一定要仔細確認成分含有「磷脂醯絲胺酸」標示。
「卵磷脂」儘管有類似腦磷脂的功效,但實際上,含量、價格、功效都差異很大,需要謹慎選擇與購買。
➂適合搭配魚油
魚油是搭配腦磷脂最好的保健食品。
魚油的 Omega-3 脂肪酸 (EPA和DHA),會跟腦磷脂結合為獨特的結構,一起補充能達到更好的功效。
然而,魚油和腦磷脂都是容易氧化的油脂成分,因此選擇膠囊泡殼包裝或密封鋁袋能有效防止氧化,這也是選購保健食品時的一個關鍵因素。


腦磷脂產品推薦
GoodMood滿分腦磷脂,使用以色列專利磷脂醯絲胺酸,比「縮醛磷脂」和「磷脂醯膽鹼」更溫和、副作用低,且比「卵磷脂」活性更高,對思緒清晰的效果更佳。
採用獨家「純水結合」技術製程,取代傳統化學溶劑,過程更天然、環保。
維他命E抗氧化配方,搭配三層密封包裝,確保每次食用新鮮且安心。

-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– 文獻資料
-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– 網站公告
-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– 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
感謝您一路以來的支持,更多消息請關注官方網站,或加入我們的社群: